嶺南常年天氣濕熱,兩廣地區(qū)人民素有喝涼茶的養(yǎng)生傳統(tǒng),更有戲言稱:“沒有什么是一杯斑砂涼茶解決不了的熱氣,如果有,就兩杯。”而在東莞,人們憑借經(jīng)驗在山嶺叢林、荒野田邊抓取草藥,日積月累造就出東莞獨特的草本配方。本期“閱·時光”將帶大家了解一下,東莞地道的“土法涼茶”。
據(jù)《廣東新語》所載:“嶺南之地,愆陽所積,暑濕所居,蟲蟲之氣,每苦蘊(yùn)隆而不行,其近山者多燥,近海者多濕。”由于自然環(huán)境惡劣,加上廣東人飲食喜愛辛香肥甘原味,佐料多以姜、蒜、蔥、椒鹽、八角等辛溫燥熱的食材,這使得廣東人多有燥熱、濕滯的病癥,而民間中醫(yī)治療常以就地取材的方式,通過采摘不同功效的中草藥混合使用達(dá)到祛除病癥的效果。
在東莞市埔田、丘陵一帶地區(qū)就流行一種名叫“春明茶”的土制涼茶,廣受當(dāng)?shù)匕傩諝g迎。
春明茶由荔枝葉、金銀花、雷公根、紅背菜、田基黃、水浪葉、葡萄葉、山崖虎、一點紅、珍珠草、香芋葉、葵扇葉、鳳尾草、香根、雞仔草、蒲公英、木棉花、艾草、黃果籽等幾十種中草藥搭配熬制而成,而藥材于每年的清明節(jié)前后采集、制作并保存?zhèn)溆茫信嫌姿募窘砸恕?/p>
春明茶原料
由于原料是在清明前后采摘,故也稱“清明茶”。春明茶甘淡而清利、性涼而不寒、味甘而不苦,具有祛濕、去熱、解暑等作用,據(jù)傳,春明茶于明朝中期在大朗鎮(zhèn)水平村開始出現(xiàn),后逐漸在大朗全鎮(zhèn)盛行,為每家每戶必備涼茶。如今,春明茶制作技藝更入選了東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熬制春明茶
“土方?jīng)霾琛苯o東莞老百姓帶來祛濕清熱的藥療功效之余,和東莞文化也留下一個深刻的文化記憶。除了春明茶以外,東莞還有一種似藥非藥,似茶勝于茶的草本茶飲——大缸茶。
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在東莞的大街小巷中,總會看到一些施售大缸茶的攤點,他們用一種體積較大的缸裝茶水,故而人們看見的不是粗枝大葉的大缸茶,而是隨時可以取飲的“大缸茶”。這些缸的表面燒制著“請茶”兩個字,有的還有龍頭開關(guān),使用起來更方便,在暑熱之時,在乏渴之際,“大缸茶”就像自家備好的飲品,方便舒適,通泰保健。
大缸茶容器(圖片來源于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
隨著東莞茶葉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大缸茶”的身影在大街小巷中已然隱去,只是在許多的中藥草店中仍有銷售沒熬煮的大缸茶,這種植物其實屬于山茶科的一種,學(xué)名稱“米碎花”,是一種陽生小灌木,這些在東莞的大多山林、路邊都能發(fā)現(xiàn)。
大缸茶原料(圖片來源于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
大缸茶制作簡單,采摘下來只需曬干處理,具有消暑止渴、除濕斂瘡以及預(yù)防流行性感冒等功效,清末民初,有羅浮山的道士,專門為東莞大缸茶量身定做了一紙配方,針對本土化的生活環(huán)境與飲食習(xí)慣,添加了十多種與大缸茶屬性相生相佐的中草藥,使之成為一種帶莞鄉(xiāng)特色、特效的“功能茶”“調(diào)和茶”,后來的大缸茶,也大多為兼容型的“調(diào)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