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上午,由廣東省文聯、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東莞市文聯主辦,東莞市攝影家協會協辦的“時代的觀看——中國攝影金像獎(廣東)學術研討會”在東莞市文聯會議室舉行。研討會以“平行與交錯:視覺轉向中的廣東攝影”為主題,通過對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李志良、王景春、馬國彤三位廣東攝影家的創(chuàng)作題材、風格、創(chuàng)作歷程等進行梳理和碰撞,探討貼近時代發(fā)展的攝影理論與實踐智慧,以推動和引領廣東攝影界創(chuàng)作出更多植根廣東大地、謳歌偉大時代的影像精品。
研討會現場
廣東省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周華,省文聯副主席、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李潔軍,東莞市文聯黨組書記陳璽、東莞市文聯主席周漢標出席研討會并講話。本次研討會由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秘書長陳益剛主持,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楠擔任學術主持,來自全國的知名攝影家和評論家潘科、陳曉琦、常河、胡國慶等人在研討會上作了學術發(fā)言。中國攝影金像獎得主李志良、王景春、馬國彤三位廣東攝影家分別作了創(chuàng)作心得分享。研討會以網絡視頻現場直播的形式進行傳播,與廣大攝影人共享學術交流成果。
廣東攝協秘書長陳益剛(左)、副主席李楠(右)主持會議
廣東攝影人從攝影“高原”勇攀“高峰”
2020年12月20日,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隆重頒獎。廣東攝影人成績顯赫,攝影家李志良、王景春、馬國彤分別在藝術攝影類、紀實攝影類和商業(yè)攝影類榜上有名,在本屆所有19名獲獎者中占有3席,展示了廣東攝影人從攝影“高原”邁向“高峰”的堅實步伐,彰顯了廣東作為攝影大省、攝影強省在全國的重要地位。
中國攝影金像獎是經中央批準,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攝影家協會聯合主辦的攝影領域全國性最高個人成就獎。從1989年第一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至今,廣東共有37人(48人次)獲得。長期以來,廣東攝影隊伍人才輩出,領軍人物不斷涌現,攝影人在歷屆全國影展中獎牌和入選總數保持前列。
研討會上,專家們向獲此榮譽的攝影家表示祝賀。大家認為,三位攝影家在藝術類、紀實類和商業(yè)類三種類型獲獎,反映了中國攝影金像獎的評獎標準以及攝影藝術本身的評價標準的變化,為新時代的攝影提供了超越單點聚焦的多維觀看。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在個體語言、社會現實和藝術探索方向的各種“平行和交錯”。
廣東省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周華在致辭中指出,三位獲獎攝影家為全省攝影人樹立標桿,引起廣泛關注,承載著攝影人的集體榮譽。面向攝影的新時代,攝影理論和創(chuàng)作的主題更加鮮明、視野更加寬廣、表達更加豐富?!拔覀冃枰眯碌睦碚?、新的闡釋,努力構建具有嶺南特色、中國風骨和國際視野的攝影理論體系?!彼銊顢z影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團結引領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出更多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努力推出德藝雙馨的文藝領軍人物。
東莞市文聯主席周漢標在致辭中表示,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廣東攝影人成績顯赫,李志良、王景春、馬國彤分別獲得藝術類、紀實類和商業(yè)類的獎項,展示了廣東攝影人從攝影的高原邁向高峰的堅實的步伐,彰顯了廣東攝影大省和強省在全國的重要位置。最近幾年東莞文聯開展了文藝五大行動,積極扶持文藝創(chuàng)作,東莞的攝影人也通過影像藝術不斷地向外界傳遞“灣區(qū)都市、品質東莞”的形象。
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得主分享創(chuàng)作體會
研討會上,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得主李志良、王景春、馬國彤分別以幻燈片形式分享創(chuàng)作思路及體會。
李志良坦言,以藝術感覺去定位“東莞制造”這題材的創(chuàng)作是他一直堅持的選擇。“以富有溫度、充滿張力的影像作品全景呈現制造創(chuàng)新的精神,以來自現實又超越現實的藝術創(chuàng)造記錄下‘東莞制造’走向‘東莞智造’的過程,我始終堅信意義非凡?!?/p>
王景春創(chuàng)作的三峽移民題材系列攝影作品令人震撼。時隔15年后,他重返長江三峽再見當年鏡頭里的人們,去看他們的新家,聽他們講述十五年來自己的故事?!澳切┢椒捕鴺銓嵉娜龒{移民,他們抹去離別鄉(xiāng)土和親人的眼淚,收拾行囊,依然滿懷憧憬在他鄉(xiāng)延續(xù)自己新的生活。向鏡頭里的他們致敬,他們是真正的英雄?!?/p>
馬國彤在商業(yè)攝影創(chuàng)作中,在完成既定的商業(yè)目的之外,也更多地表達了想象和創(chuàng)意,為觀眾展示了物品及需求之外人類觸及本質的探索。馬國彤說,商業(yè)攝影應該堅持拍攝不同題材的項目,哪怕一無所獲也要拍,逼迫自己去思考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時還要擁有一顆開放的、好奇的、永不言敗的心。#p#分頁標題#e#
“平行與交錯”視覺轉向中的廣東攝影
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學術主持人李楠在闡述“平行與交錯:視覺轉向中的廣東攝影”的主題時說,這一主題表達了攝影藝術多元的發(fā)展與跨界的融合。視覺、圖像、攝影在社會實踐與文化建設以及現實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也給攝影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廣東省文聯副主席、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李潔軍,在研討會上首先闡述了廣東省攝影界的主要成就。他勉勵攝影界同仁“要重視金牌,不要唯金牌”,并強調,作為廣東攝影人要有憂患意識,看到短板和差距,改變固有的藝術創(chuàng)造思維,增加大視野、手法和題材的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新的人才,引領新的創(chuàng)作方向。
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委之一、著名攝影家胡國慶認為,三位獲獎作者的作品都表達出了時代精神。他在評選過程中,發(fā)現當前攝影技術在進步,作品令人震撼。尤其是王景春創(chuàng)作的三峽移民題材,反應了中國在特定階段發(fā)展過程中的痛點。
在著名攝影家、評論家、策展人潘科看來,廣東是攝影的大本營和攝影基地。廣東有國內其他地方很難比擬的優(yōu)勢條件,具有敢于先行先試的傳統,不僅在經濟建設、體制改革還是文化格局,廣東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這三個方面的優(yōu)勢在攝影事業(yè)方面也有所沉淀和反映,以致大量人才在這些領域和旗幟下匯聚。潘科還重點分析了新媒介背景下全民攝影對專業(yè)攝影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著名評論家、河南省攝影家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陳曉琦,在作學術發(fā)言中就中國攝影理論話語體系的構建提出了他的憂思。他認為,當代中國攝影所使用的話語仍是西方的話語,中國沒有當代的話語,無論是哲學還是科技,當代話語都是西方的?!捌叫泻徒诲e”的問題也是在國際語境下展開的,其復雜性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
著名攝影家、“篝火故事”創(chuàng)始人、荷賽獎獲得者常河,從攝影理論角度談到自己的體會。他認為,當下的攝影創(chuàng)作需要從哲學層面進行思考,要求攝影師加強學習讀更多的書,要對生活細節(jié)有極高的認知感知能力。有思想的拍攝方式,已經把攝影藝術推到了與其他當代藝術形式有同等高度的語境中。常河說,中國攝影金像獎的評獎,未來的競爭性會越來越強,越來越偏向于思想和哲學方面的探索,而不是用身體來拍攝,這是我們這一代攝影人面臨的沖突、挑戰(zhàn)和壓力。
東莞市文聯黨組書記陳璽從哲學層面提出了藝術創(chuàng)作中有關“線性”與“非線性”的思考。他結合自身的文學創(chuàng)作經驗,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在一定意義上是相通的,“有的時候創(chuàng)作者進入一個宏大的場景后沒有感覺,但從一個小的細節(jié)出發(fā)就有藝術的靈感。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情感和判斷各個方面都是非線性的。正是因為社會中存在大量的非線性,也就會產生了藝術?!?/p>
專家探討“東莞制造”“中國制造”的藝術表達
研討會上,“東莞制造”與“中國制造”是眾多專家一致關注并重點探討的話題。
李潔軍在談到李志良“東莞制造”創(chuàng)作主題時,他認為由東莞制造、廣東制造推向中國制造,非常具有引領作用。胡國慶也認為“東莞制造”系列作品突破了傳統,拍出了大時代和熱火朝天的工作環(huán)境,鏡頭對準的是一線的產業(yè)工人,包括小人物、小細節(jié)、小物件,致使藝術和生活的界限已經模糊,打破了傳統的攝影概念,且提升到非常高的高度。
“東莞制造是一個傳奇的攝影題材?!标悤早脖硎?,李志良的攝影作品呈現了東莞產業(yè)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信息型的華麗轉身,具有鮮明的藝術性和浪漫性的表現。
在回應“東莞制造”創(chuàng)作題材時,李志良說他從小就生長在東莞,從小看著“東莞制造”,而且“東莞制造”也是不斷地在改變。“我看東莞制造已有三四十年了。我不是從記錄的角度來看,而是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我們對于事物的了解,真的需要長時間的觀察,還有深刻的思考和定位?!彼f,在影像的表達中,抓到好的影像就要用開放的思想去表達,從而真正突破影像創(chuàng)作,獲得新的結果,達到新的境界。梁力昌、廖寧、羅旭、趙青等資深攝影家也紛紛發(fā)言,暢談廣東攝影的發(fā)展歷程和現狀,并就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等問題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