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研圈
圖片來源:Pixabay
來源 the conversation 等
作者 David Tuffley 等
編譯 李姍珊 魏瀟
編輯 魏瀟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 21 世紀人類最不可或缺的工具。從幫助醫(yī)生對病人進行診斷治療,到快速研發(fā)新藥,它已經變成了我們最信任的伙伴。如今,AI 打入了曾是人類專屬的領域——戀愛與親密關系。AI 當上紅娘之后,人類在未來甚至可能會跟專門為自己量身打造的虛擬形象約會。
上述情景看起來更像是科幻小說或電影里的情節(jié),可在現實中,我們早已走上了這條探索之路。
猜心網絡,各顯神通
如今的全球線上約會產業(yè)市值已接近 40 億美金,未來,還將有更多的玩家想在這個行業(yè)中分一杯羹。目前該產業(yè)獨占鰲頭的是總部位于美國達拉斯的 Match Group,這家公司幾乎承包了全球范圍內包括 OkCupid、Match、Tinder 等 40 多個大型在線約會應用。Match 和它的競爭對手們已經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通過分析這些信息,人工智能可以預測我們如何選擇自己的另一半。
大部分線上約會產業(yè)都非常依賴人工智能技術。Match 開發(fā)了一個人工智能約會“導師”,“她”的名字叫 Lara。Lara 不僅能夠根據用戶的星座、性格弱點、嗜好等近 50 個指標為其進行對象匹配,還能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算法和用戶進行口語化的交流,并根據用戶信息對他們進行“約會指導”,甚至能夠通過后期回訪來調整推薦給用戶的配對人選。
在 Tinder 的共同創(chuàng)始人之一、現任 CEO Sean Rad 的眼中,AI 更像是一個過濾器,通過它用戶能過濾掉自己不感興趣的對象;線上約會網站 eHarmony 利用 AI 分析用戶之間的聊天記錄,從而向用戶提議下一步該做什么;而約會應用 Happn 則通過 AI 來對用戶的個人資料進行“排名”,從而向用戶提供條件吻合的另一半。
圖片來源:Pixabay
約會應用 Loveflutter 開發(fā)的 AI 導師一手包辦了見面的問題:它會向用戶建議對雙方都合適的約會地點。當然也有一些線上約會的應用更喜歡劍走偏鋒,比如 Badoo 通過人臉識別來向用戶推薦長得比較像自己心儀明星的對象。而一款叫做基因相親(Gene Matchmaking)的應用通過用戶的唾液樣本中的 DNA 數據來找對象。這款應用聲稱建立了 DNA 數據庫與 MBTI 人格測試類型之間的對應關系,因此,通過他們的基因配對,用戶能夠找到個性更為合適的另一半。
線上約會平臺使用 AI 對用戶進行了深入徹底的分析。從結果來看,它們確實能為用戶識別出更多合適的潛在對象。AI 還可能通過分析用戶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的信息,更全面地把握用戶的個性與興趣。
使用者在相親問卷上呈現出來的個性與喜好往往與真實的需求有出入,而通過分析 TA 們在社交媒體發(fā)布的信息,AI 可以繞過這種偏差,識別出更真實的用戶需求。研究證明,不準確的自我報告是部分線上約會網站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目前充斥在網絡中的數據規(guī)模龐大,人類根本無法處理,而專門用于相親的 AI 卻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如魚得水。
走上歧途?
隨著互聯網中——尤其是社交平臺中用戶數據的累積,AI 將能作出越來越精確的預測。包括 Match.com 在內的線上交友市場主要玩家,早就為此做好了準備。
與 AI 相輔相成的另一個科技進步——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VR)也將在這個產業(yè)中發(fā)揮作用。隨著這兩種技術的共同進步,我們或許能在不遠的將來,見識人們如何通過 VR 在虛擬的環(huán)境中進行“約會演練”,從而避免“實戰(zhàn)”的時候搞砸。
這種可能性離我們并不遙遠。多年前開始在網上層出不窮的“虛擬女友”就是一款幫助用戶進行約會演練的應用。目前,線上虛擬女友應用不下十余種,用戶需求可見一斑。
#p#分頁標題#e#圖片來源:Pixabay
不過,有了足夠多的用戶數據,未來的 AI 或許可以創(chuàng)造出完全符合用戶需求的完美另一半。到了那一天,充滿爭議的下一步,或許就是如何將這種與虛擬形象之間的互動轉化為與物理實體之間的互動了。
人們或許將開發(fā)出與人類相似度極高的陪伴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能將作為我們的約會演練對象,也可能直接成為滿足人類性需求的“情人”。
陪伴機器人的支持者認為,這種技術能滿足社會中對于親密關系的需求——尤其對于年老、喪偶或有身體障礙的弱勢群體來說。
而陪伴機器人的反對者則認為,這種新技術的背后隱藏著物化人類、種族歧視以及人性喪失的風險,女性面臨的風險尤其高(男性也可能是受害者)。
解決少子化問題
這種技術還可能令社會中不愿參與社交活動的人群增多,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后果。在日本,人們呆在家中不愿外出進行社交的現象非常普遍。這些蟄居(引き籠もり)青年很可能選擇陪伴機器人作為人類替代品。
與此同時,日本近十年來的出生率出現了嚴重下滑。2015 年日本人口總數為 1.27 億,而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的預測,2065 年這個數字將下降至 880 萬。
為了解決出生率降低的問題,日本政府于 2020 年 12 月宣布,他們將向基于人工智能的線上相親系統(tǒng)投資 20 億日元,并向引進這一系統(tǒng)的地方政府補貼三分之二的必要費用。
根據“21 財經”的報道,全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中約有一半為民眾提供相親服務,其中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引入了 AI 系統(tǒng)。但日本現有的一些婚介系統(tǒng),僅以收入和年齡等條件作為配對考量,政府計劃投入的這筆資金,就是為了可以利用更昂貴、更先進的系統(tǒng),以便在匹配中更多地考慮到愛好、價值觀等因素。
2019 年,日本的一家婚介機構“Zwei”舉辦過一次引入了 AI 技術的相親會,參加者們在活動中都戴著 AI 手環(huán),借助“人體通信技術”,當雙方握手時,相關的個人資料會出現在平板電腦上,以此幫助人們在聚會上進行交談。機構表示,這項技術的使用使其配對成功率提高了 10% 至 20%。
是催化劑,而非替代品
就如同歷史上其他關于技術發(fā)展的討論一樣,人們對于數字化/機器人的“愛情”的態(tài)度十分兩極化。但兩方的探討者最終都將作出一定讓步,達成共識。
不過,這個 AI 配對技術議題的特別之處在于,科技的發(fā)展可能要比我們達成共識的速度更快一些。
總地來講,在人類能與技術達成的最具建設性的關系中,人類必須是掌握控制權的一方。被技術掌控對人類來說是不人道的事情。
幾千年來,人類從未停下發(fā)明、駕馭新工具的步伐。就像我們在沒有把房子燒掉的前提下學會了使用火種一樣,人類終將認清新的科技發(fā)明的風險,進而學會如何駕馭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