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論
“每捐款兩元錢,就可以額外獲得平臺配捐一元?!睋?jù)報道,湖北等多地白血病患兒家屬,被一名叫王亞男的知名“公益人士”以配捐名義收取了總額逾百萬的款項,但數(shù)月過去,承諾的“救命錢”卻久等不到。目前,官方證實,王亞男系河南省桐柏縣醫(yī)保中心職工,因涉慈善糾紛已于1個月前被單位停職。多名受害者已分別報案,案由均是詐騙。
家有白血病患者無異于天降災難,而當家屬為“救命錢”犯難時,“在兒童大病互助的圈子里頗有名氣”的“公益人士”聲稱可提供“配捐”幫助籌集善款,其誘惑力可以想見。然而,一場“配捐”操作下來,家屬非但拿不到善款,反而遭受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如此遭遇讓人同情。
盡管此事內(nèi)情還有待進一步厘清,其中是否有詐騙行為,也需執(zhí)法機關來調(diào)查判斷。但諸多細節(jié)表明,所謂“配捐”一開始很可能就是一場精心設定的“圈錢”游戲。
微信聊天記錄顯示,家屬要求退款時,對方卻要求其發(fā)展新病友,強調(diào)“項目運轉(zhuǎn)起來,你們的錢就能回來”。這可能泄露了這場“配捐”的真相——通過不斷吸納家屬的“配捐款”以維持“項目”運轉(zhuǎn),一旦遭遇“擠兌”,資金鏈斷裂,騙局就原形畢露。這個過程中,受益的是“操盤者”,家屬不過是“韭菜”。
實際上,類似“配捐”騙局此前就有發(fā)生,這也提醒,直接“操盤”的個人固然可惡,如查明屬實,理應受到法律制裁,一些慈善機構(gòu)、醫(yī)院扮演了何種角色,也應有法律審視。
以此次事件為例,儼然以慈善“公益人士”自居的王亞男,與公益機構(gòu)有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而對此騙局,某省慈善總會就表示,在過去一年里,王亞男在多家慈善總會都進行過類似的操作。成為騙子行騙的工具,對慈善組織的聲譽和形象無疑是一種損害,而相關機構(gòu)如能及時公開聲明和提醒,或能減少受害者。
就個案看,這一騙局中的個人責任和機構(gòu)責任都應厘清。這關乎受害者的“救命錢”,也關乎慈善公信力,不容馬虎。而慈善領域也該健全相關制度體系,鏟除“配捐”騙局的土壤,堵上制度漏洞。
吳振(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