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在线视频网站,国产视频综合,亚洲综合五月天欧美,成人亚洲综合,日本欧美高清全视频,国产视频黄色,欧美高清在线播放

涉嫌壟斷被調查,知網未來會如何?

2021年12月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起訴知網侵權。他控訴知網在未經本人授權的情況下,擅自轉載其100余篇論文,且從未支付任何稿費,甚至作者下載自己的論文還需要付費。最終,法院判定趙德馨勝訴,依法獲賠經濟損失共計70余萬元。

  趙德馨的妻子周秀鸞也選擇起訴知網。2021年11月,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就周秀鸞與知網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分別作出一審判決:判決知網單篇文章賠償周秀鸞2100元到2400元不等;每起案件,知網另承擔周秀鸞的公證費29元和律師費1000元。

  知網覺得賠償金額過高等問題提出上訴。

  4月28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作出終審判決,維持原判。5月7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了這些判決,知網的官司再一次被公之于眾。

  趙德馨、周秀鸞夫婦

  “屋漏偏逢連夜雨”的事件還有4月8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稱,2021年中科院集團在知網數(shù)據(jù)庫訂購總費用已達到千萬級別,高昂的訂購費用已成為巨大負擔?!?/p>

  中科院都用不起知網的消息,讓這個知網再次被公之于眾。

  知網的鐵幕終于被撕開了一道口子。

  5月13日下午,市場監(jiān)管總局官網發(fā)布一則言簡意賅的消息,“近日,市場監(jiān)管總局根據(jù)前期核查,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p>

  知網反應迅速,態(tài)度也端正,發(fā)布公告稱,“國家市監(jiān)局對知網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我們堅決支持,全力配合。”并表示“將以此次調查為契機,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徹底整改?!?/p>

  2022直播+必將成為大廠標配

  按照道理說,作為學術平臺,知網應該成為鏈接作者和讀者兩者之間的重要橋梁,促進學術的流通和轉化,甚至協(xié)助企業(yè)將學術成果轉化成技術或者產品。在大眾的認知當中,這樣的學術平臺應該是側重公益的,自由的,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平價而且非常方便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識。如果按照這樣的規(guī)劃,知網似乎應該屬于某個非營利機構,就好比是一座線上的“圖書館”。

  但恰恰相反,知網是一家純商業(yè)公司。

  知網是指“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簡稱cnki)。由清華大學在1996年創(chuàng)辦,技術服務主體則為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目前,知網的運營主體為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18日,是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的子公司。

  也就是說,知網百分百屬于清華旗下的“同方股份”,可以確定的是,知網的運營主體是一家商業(yè)公司。

  知網為什么這么牛,無論學術名家還是碩士、博士的畢業(yè)論文都要上傳到知網?因為知網在“馬太效應”之下,其網站上已經擁有了數(shù)量巨大的論文,所以,當碩士和博士的畢業(yè)論文完成之后,必須上傳到知網進行“查重”。也就是將現(xiàn)有的這篇畢業(yè)文章跟知網數(shù)據(jù)庫中所有已有的文章進行比對,看其中有多少內容跟其他文章是重疊,確定畢業(yè)論文是否存在抄襲。

  由于知網的數(shù)據(jù)庫最為齊全,所以,新生的文章必須在其上進行比對,這就造成了知網的學術內容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多,所有新生的文章只能使用其數(shù)據(jù)庫。

  據(jù)報道,知網目前收錄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其中學術期刊有8710多種,全文獻總量有5730萬篇,覆蓋率達99.9%。知網的文獻數(shù)量上要比另外兩家:維普和萬方多得多。

  知網與490家博士培養(yǎng)單位和770余家碩士培養(yǎng)單位合作,分別出版博士碩士論文40余萬和440余萬篇,博士論文和學術論文的覆蓋率分別為91%和96%。

  在“中國重要報紙全文”、“中國標準”、“國家科技成果”、“中國大百科全書全文”等數(shù)據(jù)庫當中,知網的覆蓋率更是實現(xiàn)了100%。

  02

  知網的“鈔能力”

  因為已經擁有了海量的數(shù)據(jù),背后又是一家商業(yè)公司,所以不知不覺中,知網成為一家“鈔能力”強大的賺錢機器。

  從同方股份每年的財報來看,知網的年業(yè)務收入超過了10億,而且歷年毛利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毛利率最高的時候可達72.1%(2011年)。2013年之后其毛利率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但下降的幅度并不大。2021年主營業(yè)務收入為11.68億元,毛利率為53.5%。10年來,知網的毛利率一直穩(wěn)定在50%以上。

  圖源:上觀

  知網的用戶基數(shù)非常龐大,截至2017年底,中國知網擁有機構用戶2萬多家,個人注冊用戶2000多萬人,全文下載量達20億篇次/年,網站同時在線用戶超過15萬人。這些用戶大多來自高校。由于其學術資源的確龐大而全面,因此,各高校圖書館都是知網的客戶。

  那知網究竟有多貴呢?

  根據(jù)政府采購網的檢索數(shù)據(jù),2021年可查詢到的各高校采購知網的價格排名如下,采購價格從42萬-198萬不等,其中排名最高的為北京師范大學,其次是清華大學,采購費高達188萬元,華中科技大學(179萬)、中國人民大學(165萬)、中山大學(150萬)的采購費用也都在150萬元及以上。上海地區(qū)的四所高校采購費用均未超過百萬元,最高的復旦大學采購費也僅有83萬元。以上收集21所高校在知網的采購費用,總計約2536萬元。

  讓高校受不了的不止是貴,而是每年都要漲價。武漢理工大學在2017年停用時發(fā)布的聲明中就表示,2000年以來,知網報價的漲幅每年超過10%,2010-2016年的六年間漲幅高達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

  從近兩年知網收費變化上來看,北京語言大學相較于去年上漲了8萬元,漲幅也是最高的,上漲了14%。此外中山大學(7萬)、中南大學(6萬)、武漢理工大學(6萬)、四川大學(6萬)的知網費用也漲價超過5萬元。蘇州大學的漲幅也較高,相較于去年上漲了6.9%。

  從2012年到2021年,至少5所高校發(fā)表公告宣布暫停使用知網。在2016年,武漢理工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曾停用過知網,原因分別為“續(xù)訂價格漲價離譜”和“不向商家過分漲價行為輕易妥協(xié)”;2018年太原理工大學因未能與知網達成協(xié)議而暫停使用知網,2021年集美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也曾因價格漲幅問題停用知網。

  2022年4月20日中科院停用知網數(shù)據(jù)庫,自此14年的合作就此暫停。在中科院的郵件中,中科院提到“知網的續(xù)訂價格始終圍繞較高漲幅”,2021年中科院訂購知網數(shù)據(jù)庫的總費用達到千萬級,多次談判未果后,考慮用維普或萬方替代。

  03

  知網的問題是什么

  任正非曾講過,“十年時間,我們就把土耳其教授的數(shù)學論文變成了技術和標準,這是數(shù)學家與工程師的勝利?!?/p>

  1985年,阿勒坎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的博士學位。在博士畢業(yè)、回到土耳其的畢爾肯大學后,阿勒坎十年磨一劍,在2008年研究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技術,發(fā)表了主要用于5G通信編碼的極化碼技術方案。

  當時他把論文發(fā)表在IEEE期刊上,文章一共23頁,但作者只有他一個人,文章一經發(fā)表,就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

  而一向“嗅覺”靈敏的華為,在看到這篇文章發(fā)表后,就敏銳的意識到這篇論文至關重要,因為其中的技術可以用于5G編碼,這是難得的機會。

  于是,華為迅速組織人力與阿勒坎獲得了聯(lián)系,在這項技術的基礎上申請了一批專利,并以阿勒坎的極化碼為基礎進行了專利封鎖,掌握了先發(fā)優(yōu)勢,并迅速實現(xiàn)趕超,成為了5G技術的領頭羊。

  關于華為因為一篇論文而在5G上取得突破的故事廣為人知。但是,如果這位土耳其科學家的論文被知網收錄了,估計故事的發(fā)展就沒這么順利了。

  知網的最大問題在于阻礙了學術資源的“高效、自由流通”,以及產學研連通的效率。

  當商業(yè)綁架了學術,而且把他人的學術成果作為自己謀利的工具,而作為學術創(chuàng)作的作者都要為這樣的商業(yè)企業(yè)付出高昂的代價時,必然會變成一件十分荒唐的事情。

  學術的目的或者基本邏輯應該尊重兩點:

  第一,尊重、保護原作者的知識產權。

  第二,要讓學術成果被更多的人閱讀到,檢索到,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后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促進整體科學發(fā)展,促進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

  但是,當下的知網恰恰是在阻礙學術自由,壟斷學術價值。不夸張地說,知網成為學術流通和分享的“收費站”,甚至成為學術自由、學術深度發(fā)展的瓶頸。

  04

  如何改造知網?

  一個理想的學術集成平臺,要有三大原則:

  第一,側重公益的,不是以商業(yè)為主??梢杂邢嚓P收益,但主要用來維護發(fā)展平臺。

  第二,必須讓作者充分享有自己學術價值的帶來的獲益。比如,作者(或者期刊)將論文上傳之后,平臺可以根據(jù)論文的質量、作者的影響力進行下載定價,這樣的定價一定要是客觀公允的,當有用戶下載該論文時,平臺除截留較少部分運營費用之外,論文的收益絕大部分應該歸由作者。

  第三,在這個學術平臺,人人都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學術(知識)的內容。

  4月19日,新華社旗下半月談發(fā)表文章說,作為一個知識的基礎設施與公益平臺,知網應該也必須體現(xiàn)出一定的公益屬性。

  目前,知網的牟利沖動,在某種程度上,正在使其由原本便利學術發(fā)展的“墊腳石”角色,轉向阻礙學術發(fā)展的“絆腳石”角色。呼吁將知網轉型成公益為主,商業(yè)為輔的平臺,建議不以商業(yè)盈利為目的,不以盈利為考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