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復旦高材生在美國當流浪漢“,在國內引起這么大轟動,還是有點意外。
有的人解讀為遇到壞女人。據說他本來在華爾街上班,90年代初一年就能掙12萬,屬于精英。但是遇到一個國內開的女的,兩人結婚,結果對方只是為了結婚留在美國,解決身份問題就離婚了。
還有一個說法,父親去世,他回歸探親,帶的錢被偷了,回美國后一蹶不振,感到人生無意義,就選擇了流浪。
如果媒體報道的這兩個事都是真的,這就是一個“中國人害中國人”的故事,作為中國人,不管怎樣不該幸災樂禍。
但是網上卻有很多人很開心,甚至反對復旦校友救助他,“誰讓他去美國呢,活該呀?!?/p>
流浪漢,homeless,無家可歸者,是一種糟糕的處境,這一點誰都無法否認。但是看新聞,他在紐約當流浪漢,已經16年了,盡管他說“冬天難熬”,也已經熬過16個冬天了。
如果注定要當流浪漢,也許還是在紐約比較好?大家可以想一下,在你所生活的城市,一個流浪漢能活多少年?
最近幾年,我在成都很少看到流浪漢和討飯的,這是因為四川乃至大西南,都沒有無家可歸的人嗎?
可以說,“流浪漢”是一個真正的現代都市現象。在前現代社會,流浪漢被視為“精神病”,在鄉(xiāng)村甚至可能會被處死。
直到現在,有愛心的復旦校友馬上救助,甚至有人愿意出錢接他回國養(yǎng)老,這讓人感動,但是也多少有點“前現代”。
因為這樣做要有一個前提,問一下他本人的意見,他愿意怎么生活?你是否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仍然有生命自主權的人?
在哥倫比亞大學訪學,我一直比較關注紐約和美國人的“負面”,可以滿足愛國青年的口味。
紐約的流浪漢在全美肯定是最多的,可能在全世界也要排第一(在東京我就很少看到)。
我觀察到三個處在那種“無家可歸”的臨界點的。
第一次步行去Coscto,路過中央公園西北角??吹揭晃慌空陂L椅上安家,她有一個行李箱,有一個被子,幾分鐘內一直在那里打電話。過兩天我又路過那里,被子和衣服還在,又過了幾天才不在了。
還有一次差不多相同位置,一個黑人男子在那里低頭哭泣,一個好像是她姐姐的人抱著他的頭安慰他、我多看了幾眼,女生沖我罵了一句none of your business,這句我聽懂了,因為是新概念英語上的,“關你屁事”。
我特別能理解她,一個人需要安慰,這同時也關乎尊嚴,別人最好不要干涉。換做我也會這么罵吧。
我住的地方樓下,百老匯大街的街心花園,有一位白人女性在那里住了很久。
有一天晚上我回來得晚,在樓下開門的時候,一位女性突然走到我這里,“能給我?guī)讐K錢買杯咖啡嗎?”我本能拒絕了。第二天才意識到,這位討錢買咖啡的,可能就是那位女士。
我后悔了還幾天,應該給她幾塊錢的。我?guī)缀跏潜灸芫芙^,一方面是到陌生地方的警惕,而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沒有能力聽別人說什么,
她至少住了20天才搬走,希望她能回歸“正常社會”。
紐約是我到過的最偉大的城市。這個城市地鐵24小時運營,也給每個低收入者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高耀潔醫(yī)生在這里十幾年,就是靠每個月600美金的低保生活。
持有“白卡”的,可以領食品券。面包、牛奶、蔬菜、牛肉,基本飲食能夠保證。但是,很多人顯然并不愿意過這種救濟的生活,也不愿意到救助站——去街頭流浪要更自由自在。
這是一個誘惑,也是巨大的陷阱。但是又那么多人選擇當流浪漢,而且美國的流浪漢似乎又偏愛紐約、舊金山,也是有原因的——這里更自由,而“自由”也是一種價值。
至少對一些人來說是這樣的。